找到相关内容5949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安康地区高僧大德

    踏杀天下人。”慧能死后,于唐玄宗先天二年(713)往南岳般若寺观音台,弘扬慧能学说,开南岳一系,就是世称“南岳怀让”的由来。   怀让一生忠实继承慧能衣钵,极力提倡“心性本净,佛性本有,觉悟不假外求...

    李厚之 张会鉴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483988734.html
  • 〈四教颂〉试解

    由闻起修到成佛,这中间的缓急,就看个人的心性广狭。由佛之一音,四教各解不同。藏教人初闻是诸法无常理,通教人初闻幻化无生理,别教人初闻诸法但中理,圆教人初闻诸法不但中理。虽解理各有不同,其在六即佛阶段中...定。精进勇猛,摄诸善法。利根智慧,善答问难。”为他人说法华经,就是法的布施。戒行清净,则无事后之悔心。忍辱无嗔,则心性柔软,不愤怒自己与他人,则少苦少恼,心得安稳。坐禅要有小鸟练习飞行的精神,故曰修习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3589825.html
  • 研律指南──印顺法师对《律藏》集成的探究

    不同意平川彰以《巴利律》为最古的原因所在。   印公曾说:“佛教是法与律二者的总和,必须均衡发展,适当配合。不幸!佛教早就偏于法的发扬!……宏扬佛法,整兴佛教,决不能偏于法(义理的研究,心性的契证)...

    清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3889830.html
  • 人间佛教,薪火相传

    门生与私淑艾者报答老人的最好礼物!   然而除了做研究、写文章,不断的累积更多的学术成果之外,我们是不是也要在行动面,证实“人间佛教”这条路走得下去?而且是不是也要以行动证实:这条路走下去,对于心性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189873.html
  • 发大誓愿第六 (7)

      这就是末后一愿‘现证不退愿’。如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‘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’,证得圆满的心性。自性的体相、德用,他们皆能现前亲证。末后一句是总结,“不能现证不退转者,不取正觉”。‘不取正觉’一句是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355690121.html
  • 发大誓愿第六 (6)

    找不到。它是什么?心性的光明,这是科学家没有办法探测到的本性光明。本性是遍法界的,性德之光当然也是遍法界的。   怎么晓得西方世界是性德之光?佛在大经上跟我们说过,‘依报随著正报转’。西方极乐世界的人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355690122.html
  • 安康高僧大德

    天下人。”慧能死后,于唐玄宗先天二年(713)往南岳般若寺观音台,弘扬慧能学说,开南岳一系,就是世称“南岳怀让”的由来。   怀让一生忠实继承慧能衣钵,极力提倡“心性本净,佛性本有,觉悟不假外求”的...

    李厚之 张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51390322.html
  • 袁了凡佛学思想析论

    有道,而得之有命矣,内外双失,故无益。” ②④〔明〕袁了凡:《了凡四训》。)无论道德 仁义,抑或 功名富贵,均能求而得之;但不是一味向外驰求,而须反躬内省,从改造自我心性入手。   随后,云谷法会...

    任宜敏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8453990567.html
  • 普贤上师巴支仁波切的故事

    的做食子同伴,将他褚红面孔掩藏在暗红僧袍下的当儿,他接着说:“虽然今天每个人嘴上都挂着陈腔滥调,高唱利他开悟的心性,我们当中仍有人,甚至不知道他们所骄傲地涂绘的食子的意义,然而,他们的确知道如何揍打...典型的佛教三乘(小乘、大乘与金刚乘)的持有者。他外表呈现着全然出离、不执取、远离家园的徒步者,及比丘形相;而内心则拥有关怀他人远在自我之上的利他誓愿、大悲菩萨的心性;从密教而言,他也是佛教密续无分别金刚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8455990572.html
  • 晚明天主教与佛教的冲突及影响

    一点与儒道二家的天人合一、“人皆可以为尧舜”或苦行以入圣的观念极为相近,都是将人生的生死解脱之道诉诸人类自身,力图通过自身修养(道德的或宗教的)达到与仙、佛或圣人同一的境界。可以说,注重人类自身的心性...

    马晓英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091549.html